除非特區將投入基建的財政和工程人力資源發揮到極限,香港政府或許可以同時全面展開「明日大嶼願景」與「北部都會區」計劃。有人會覺得這是繞圈委婉的說法。但從長遠來看,「北部都會區」建設確實會完善本港的基礎基建設施,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可成為重要跳板,使香港與深圳、甚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展開深度融合。為確保國家的長期發展與香港本地的利益,咱們在與大灣區發展增強經濟整合時,要注意因啓動貌似大白象工程而可能會導致的自我陶醉風險。
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明日大嶼願景」,為香港的持續發展提供長期土地供應。增加土地供應措施涵蓋多個項目,包括中部水域(交椅洲附近)人工島工程、大嶼山北部與屯門西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內河碼頭與龍鼓灘。這個願景還包括連結港島、北大嶼山以至屯門沿海地帶的道路和鐵路,完善香港整體交通網絡及解決新界西北交通擠塞。這個大型基建願景,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提及如何與大灣區計劃整合。
雖然特區政府做出了財務保證,反對派人士仍然對發展交椅洲人工島和其他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的大型填海工程選項保持質疑態度。他(她)們表示,這個願景將會讓香港面臨長期頭痛的財政問題。特區政府預計,交椅洲人工島新增填海土地可興建15萬至26萬個住宅單位,供約40萬至70萬人居住。交椅洲人工島將會發展成為可促進香港經濟長期發展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2022年4月底,李家超先生更加強調,將會進一步推動「明日大嶼願景」。
「北部都會區」與「明日大嶼願景」各有千秋。有人認為前者比後者更重要,對香港發展更有利。原因在於「北部都會區」的經濟戰略可以促進香港與深圳的協調發展,並通過與國家發展保持一致來促進香港的經濟結構調整。此外,在完善後的「北部都會區」內劃出試點地區與深圳羅湖合併管理,形成深港深度合作區。可設想以國家層面立法的方式建立「特別行政區特區」(特特區)。筆者積極支援SZWSAR的建立,為加快香港經濟融入大灣區的天賜良機添磚加瓦。這個設想同時能達至雙贏的政治局面。
根據一位「橫琴粵澳深合作區」著名策劃者介紹,合作區領導班子應該扮演與大企業職業經理人相似的角色。經理人不應只從澳門或廣東狹隘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做出相關決定,而必須站在「橫琴粵澳深合作區」的角度,立足於橫琴來展望未來的發展,這個論點確實有兩把刷子。深圳是華南地區創新科技發展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根據習近平主席2020年發表的方針政策,深圳將成為大灣區的重要核心引擎。咱們應該從「橫琴粵澳深合作區」規劃中汲取靈感,與深圳共建共同合作區。
針對「北部都會區」基礎設施投入巨額投資與建立科技研發設施的計劃將為「特特區」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北部都會區」計劃關鍵在於五條計劃中連接香港經濟中心與深圳的新火車路線,未來近在咫尺,香港和深圳將攜手共同努力,吸引海外人才和外資直接投資到「特特區」。香港的「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應予擴大。特區政府亦可考慮擴大「創新及科技基金」,為綠色科技提供更多支援。
根據國際會計審計專業服務網路「普華永道」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2022年初發布的聯合報告,香港和深圳可以在金融科技、生物技術、人工智慧、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與低碳技術領域進行合作。希望未來的「特特區」在推動港深在這些領域的合作中發揮先鋒作用。
由於缺乏細節,擬議的「特特區」在現時正處於早期階段,旨在集思廣益,促進香港與大灣區之間更深入、更快速的融合。 「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有限公司」聯合眾多不同界別專家,現已成立「新界發展工作小組」,研究成立「特特區」以配合「北部都會區」策略的可行性。更多細節可在即將發表的報告中呈現給大家。希望「新界發展工作小組」的報告能夠吸引寶貴的反饋意見,並就這一議題引發更具建設性的辯論。
最終目標是擴大「特特區」,並將其轉變為大灣區的經濟中軸引擎。事實上,「特特區」似乎是「北部都會區」融入經濟充滿活力的大灣區最佳切入點,與大灣區整合的大門從此敞開。香港可以依靠「特特區」作為不可或缺的跳板,實現與大灣區更深層次的整合。大灣區的未來就是香港的未來。
文:何君堯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創辦人
文:丁煌
深圳大學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凝聚民心》聯合發起人
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顧問委員會成員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