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是特區大型旅遊宣傳活動,目標是通關與向世界張開港人好客的雙臂、迎接四方如雲而至的訪港旅客。但是,特區周邊海岸線與領海內垃圾問題令人觸目驚心。有意遊港人士就算計劃將特區著名海岸公園與海灘遊玩勝地納入行程安排,可這四處隨風飄隨浪流的海上垃圾,不但使訪港旅客眼花繚亂,更說明特區海岸線與領海垃圾問題的普遍性。
海上垃圾指的是不論源頭因人類活動而丟棄或遺失的任何固體,漂浮廢物與沖上特區海岸沿岸垃圾(註1)。根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資料,近95%的特區海上垃圾來自本地源頭,其中60%至80%是塑膠廢品(註2)。經河流、污水排水系統、風向或潮汐變化,塑膠垃圾進入沿海地區與海洋。最令人擔憂的是特區已成為嚴重微塑膠污染地。微塑膠的特性可吸收水中其他污染物,能夠阻塞生物消化系統,對海洋生物有很大危害性。
改善海上垃圾問題特區須擴大執法力度,將這項問題從頭抓起;方法包括:使用綠色技術從源頭減少垃圾量、清除海洋環境中的塑膠廢物、推廣使用生物基塑膠與可生物降解塑膠使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為學生與公眾組織更多相關的教育活動。主要依靠執法機構與垃圾收集者(承包商或志願者)無法確保資源能到位於問題的根源。
(1)海事處、(2)康樂及文化事務署、(3)漁農自然護理署與(4)食物環境衛生署共同負責管理海上垃圾。例如:海事處屬下的海港巡邏組各區水域執行與海事相關的法例。污染控制組每天也在特區各個水域巡邏,根據清潔指數檢查各區域的清潔狀況,監察各承建商的表現並對亂扔垃圾與其他較嚴重違法行為採取執法行動。
但在特區廣闊的領海內執法很自然是一件極其困難的工作。根據前香港城市大學教授Anton Cooray,特區環境治理的一個重要不足之處在於缺乏一個專門的環境訴訟制度,沒有專門的環境法庭,所有與環境有關的刑事案件都與一般普通刑事法庭提起訴訟(註3)。至於根據《定額罰款(公眾清潔罪行)條例》制定的懲罰,有人士曾建議應將公眾清潔罪行的罰款由1,500元增加至3,000元。
大家注意,工作在清潔特區海岸線與領海前線的非政府機構與義工們,為清潔香港作出了巨大努力。例如:Trashwave Initiative(註4)在清除水下垃圾與監測特區生態系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值得大家讚揚。受篇幅限制,本文無法列舉所有特區的海洋天使。大家應與筆者同樣非常感謝這些無名英雄,平凡的人呀,做著不平凡的環保大事兒。當然,特區政府不應也不可以袖手旁觀。大家應在政府制理本港海域健康環保態度上發揮更大的監督作用。
除提高零售業徵收膠袋費外,政府不應忽視綠色技術在減少塑膠垃圾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最近使用的人工智慧來減少垃圾增加是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人工智慧與數據科學已成為再生塑膠加工的重要工具。英國公司Topolytics已經使用大數據來繪製全球塑膠垃圾的移動圖,而黎巴嫩公司Diwama則使用人工智慧輔助成像進行相關垃圾廢物分類。
在特區,被《生態商業》(Eco-business)評為2022年A級亞洲永續領導者之一的海洋清潔機械人(Clearbot)使用半潛式水中垃圾鏟清除海洋中塑膠垃圾,值得讚賞。傳統塑膠可能需要數百年才能降解,因此政府應鼓勵更多初創企業對生物基因塑膠與可生物降解塑膠進行進一步研究。與大灣區主要大學與東盟國家技術合作可以增強特區在處理塑膠廢料方面競爭的優勢。另一個建議是分階段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禁止不必要與消費品過度包裝。
教育是根治海上垃圾問題的長期解決辦法。或許海事處可與非政府組織及本地學校加強合作,舉辦更多教育與推廣活動,提高大家認識對減少海岸與領海海上垃圾的迫切需要。在非政府機構方面,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在提高大家對海洋垃圾威脅的認識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大家還應反思自身貪圖方便所養成的一次性塑膠餐具使用文化。
自COVID-19爆發以來,由於特區居民越來越依賴一次性餐具與口罩,海上垃圾問題更加嚴重(註5)。為保護特區海洋環境並吸引更多外地遊客訪港,大家應該採取更多更有效方法來確保特區海岸線與領海的健康清潔。大家行動起來,速度要快。
事實與資料來源已核查
註 3: Anton Cooray「Environmental Law in Hong Kong」The Netherland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18 at p 42
文:何君堯
現任香港立法會議員
國際公益法律服務協會創辦人
文:丁煌
深圳大學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經民聯港島支部主席,「中國夢智庫」主席
香港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席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